English

有触即发的评点

1999-05-2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张民权 我有话说

如果要说“国粹”,评点小说也可算是我国的“国粹”之一。它滥觞于明中叶,始作俑者为自称“和尚”(晚年确也当起了和尚)、“李秃翁”的李卓吾,他对《水浒传》的评点辟出了我国小说批评和欣赏的一条新路。在他之后,有金圣叹之评《水浒传》,毛宗岗之评《三国演义》,陈士斌、汪澹漪之评《西游记》,张竹坡之评《金瓶梅》,脂砚斋之评《红楼梦》……以至数百年间,中国古典小说流传最广、影响最大的几乎都是经过大评家评过的本子,而没有评语的“白头本”根本无力与之匹敌。

显然受这一传统启迪,遂有冯其庸等对“金庸武侠全集”作评点的盛举。笔者虽不曾遍览“全集”,但就读到的由明清史专家、杂文家王春瑜评点的《碧血剑》看,深感此乃一不可小觑的工作,它不但需要广博的学识,更需要灵性才气,甚至需要淬砺文字时的那份呕心沥血。

在新派武侠小说诸作家中,金庸的小说卓立高蹈、独标一帜。其一个显著特点是擅于摄取、溶进历史人物和事件,以真假交织、三分历史七分虚构的创作手法展开故事,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。而在梁羽生那里,历史背景是外在的,历史人物和事件大多用来强化历史氛围;在古龙那里,几乎没有明确的时代背景,与历史的睽隔更甚。评点本作者深识金庸小说的这种特点,充分发挥其治明清史之长,用丰赡的知识对《碧血剑》作各种稽考钩沉,或指证哪些情节、细节在历史上凿凿有据,或点明哪些是“小说家言”,纯属虚构想象;或说明作者对明史有相当的了解,或指出哪些描写有悖于历史真实性。像第十五回“回评”,评说五毒教五种毒物匪夷所思的厮杀,由作者受邝露《赤雅》影响落墨,引用了《独醒杂志》、《见闻杂记》等历代笔记、野史中许多记载,简直就是一篇精辟的考“蛊毒”的专论。这于读者了解金庸的学养,无疑大有裨益。

《碧血剑》评点本的又一重要特色,是:放任感觉,放任心情,有触即发,悉由自然,时之可见智慧和机趣的漾溢。评者在书前的“总论”里说:他是用“跟着感觉走”的方法评点这一小说的。又对这方法补充说:随时写下当时当刻的读后感,可谓与书中人物同命运、共呼吸,或者说对形形色色人物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。应当说,他选择的这方法既有助于挥洒评点者“嬉笑怒骂皆成文章”的个性,也适于用来评点武侠小说这类娱乐、消遣成分较重,被人称为是“成年人童话”的文学作品。试想,如果对它们完全用学究式、论证考据的方法,或严格以纯文学、严肃文学的要求去规范、衡量,岂不是很乏味乃至很可笑的吗?

而人们现在看到,评点者是那样的潇洒,那样的涉笔成趣、左右逢源、信马由缰、舒展自如。有时候他认真地引经据典、一丝不苟,有时候又全无正经地插科打诨、开玩笑;有时候他一头扎进作品,为人物拍案叫绝或一洒同情之泪,有时候又天马行空,脱开具体人物、情节和细节恣意发挥;有时候他娓娓道来,一写一大篇,有时候又惜墨如金,只寥寥数字、点到即止……评点者更有一种借题发挥,“夺他人之酒杯,浇自己之垒块”的特长,常常勾连古今,发表他对现实社会不良风尚的讽喻调侃。如针对沙天广自称强盗,评点者感叹道:当今之世,“披着种种外衣的强盗”无人能这样做,“可见古之盗有侠,今之盗皆匪也。”读到袁承志和青青虽情投意合却仍分房而睡,评曰:“倘若他们活在当今之世,肯定早已睡在一张床上了。”王春瑜还经常巧妙地引进“文革”岁月的流行语评说小说中的人与事,如“青青的‘阶级觉悟不高’”,“被打砸抢分子洗劫了”,“此乃‘活学活用,急用先学’之谓乎?”如此等等,尽可使人浮想翩翩、寻思咀嚼——甚至忍俊不禁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